查看原文
其他

博论 | 或许,应该感谢那些“责难”

2017-12-28 米博华 中国纪检监察报

正像我们看到的腐化堕落的干部,通常都有一个自我感觉极度膨胀时期。这种膨胀往往随着权力加大、工作顺遂、表扬增加而倍增。如果没有足够的清醒和定力,就极容易犯错误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。



一份贪腐官员忏悔录,讲到这样一个情节:多年以来,有几个党员干部不畏恐吓打压、多次举报其违纪违法。这个贪官对举报人恨之入骨,必欲除之;而当其东窗事发被绳之以法后,恍然悟到,如果当初拿那些“严厉的责难”当警钟,也许不至于跌得这么惨。


把举报说成责难,显见是避重就轻,也且不用去管它。但其中确显示了一个极容易被忽略的常识——在很多时候,或许真的应该感谢那些“责难”。


“责难”乃指摘、责备、非难之义。当然,不论对谁,都不应无缘无故地指摘、非难。这不错。但换个角度看问题,也未必全无可取之处。有时,道理正来自相反的方向。


干部腐化堕落,通常有相似原因:其一,往往长期被恭维、吹捧、奉承、巴结等等包围,自我迷失,不知天高地厚、几斤几两;其二,往往长期疏于被监督,工作就是发指示、作指导,岂能不正确,难道还需要别人检查提醒吗?其三,往往长期自己说了算,什么纪律、规矩、章程、制度,似乎一亩三分地是自己的,谁也不用管、管不着。


上面所说,其实都是为官为政险峻之处。没人管、不用管、管不着,这可能吗?然而因其容易令人有一种虚幻的身心舒泰,则隐藏着巨大危险。更有的人,谋官抓权就是为了体验种种天马行空、肆意妄为、颐指气使的感觉。正像我们看到的腐化堕落的干部,通常都有一个自我感觉极度膨胀时期。这种膨胀往往随着权力加大、工作顺遂、表扬增加而倍增。如果没有足够的清醒和定力,就极容易犯错误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。


有人说,领导干部是“高危”职业。对这个说法,其实有完全相反的理解。一说是无论干什么,干得怎样,总是有人挑剔、批评,使人不自在、不舒服。一说是无论干什么、干得怎样,总是被喝彩声包围,看不到问题和风险。


大量教训告诉我们,尽管批评、挑剔、责难可能令人一时不悦甚至委屈、压抑,但有助于提高警惕性、免疫力,未必是坏事。“高危”的恰恰是后一种情况,不知不觉就掉进泥坑。


有一个很著名的西方谚语,说“一个聪明人从对手那里得到的东西,比一个傻瓜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东西更多。”中国也有类似的民谚:“认识了毒草,等于找到了良药一剂;看清了对手,等于找到了一位老师。”想一想,很有道理。我们在倡导善意、文明、有益批评的同时,从自身角度讲,也许应该赋予尖锐批评、严厉责难、不给情面指摘等等更积极含义。


常说,领导干部要习惯在监督和约束下生活,这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。当今社会,信息发达,政策透明,制度规范,老百姓监督意识普遍增强,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人们视线之下,客观上要求官员必须谨言慎行,这恰是一种有力约束。另一方面,对于那些既干事又干净的干部来说,欢迎监督、接受监督,本来也是岗位的要求、工作的必须,是为官为政生活的一部分。领导干部职务无论大小,任职时间长短,都必须养成遵崇党章、遵守纪律、敬畏法律的习惯,涵养闻过则喜,从善如流,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的胸怀,懂得“党要管党,从严治党”的道理。


人常谓“清者自清”。听得进批评,见得了监督,容得下责难,又有何妨?这没坏处,也失去不了什么。


延伸阅读

博论 | “信与不信”关乎人生走向

博论 | 搞小圈子,总有一天会出事!

博论 | “全面从严” 消除“温差”

博论 | 德之不修,其位危矣

博论 | “一寸不让”,才能释放制度能量

博论 | 不严,行吗?

博论 | 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

博论 | 尊崇党章:再确认再出发

博论 | 掌声响起来,人心更豪迈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